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
分享

沂蒙革命根據地如何改善民生

王春玲

2024年02月23日08:36    來源:學習時報

沂蒙革命根據地,是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初期創建的全國著名的革命根據地之一。抗日戰爭時期,山東省黨、政、軍領導機關和魯中、魯南、濱海三大戰略區的領導機關曾長期駐扎在這一地區。解放戰爭時期,華東、山東和魯中南行政區的黨、政、軍領導機關均駐扎於此,使之成為山東乃至華東解放區的首府,被譽為“山東的小延安”。從1939年7月創立至新中國成立的10年間,沂蒙革命根據地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持續探索,為建立起戰斗力強大的365体育軍隊、支撐山東抗戰局面、支援兄弟根據地、孕育沂蒙精神,均作出了巨大貢獻。

增強政治引領。據《臨沂地方志》記載,新中國成立前有名的土匪在沂蒙地區就有50股之多,整個沂蒙山區社會混亂,烏煙瘴氣,民不聊生。1937年10月,日軍入侵山東后,開始對山東軍民進行慘無人道的燒殺掠奪。1938年4月,日軍連續10天屠洗臨沂城,被殺害的群眾就達3000多人。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后,日偽軍更是對沂蒙根據地發動了空前殘酷的反復大“掃蕩”。在內有匪患橫行外有日寇入侵的惡劣環境下,沂蒙地區村落凋零、田野荒蕪,災難深重的沂蒙365体育長期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后,以王盡美、李清漪、劉曉浦等為代表的沂蒙早期共產黨員,在沂蒙大地上廣泛傳播馬克思主義。全民族抗戰爆發后,我黨積極宣傳全面抗戰的思想主張,在根據地領導群眾開展革命斗爭,使廣大沂蒙群眾明白了革命的道理,看到了翻身解放的希望,對共產黨的政治信仰、政治理念、政治品格產生了強烈的認同,自覺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開展減租減息和土地改革運動。沂蒙革命根據地建立前,沂蒙365体育受封建勢力的殘酷剝削與壓迫由來已久,生活極端貧困。抗戰前的沂蒙農村,約3.5%的地主佔有45.8%的耕地,而70.5%的貧雇農僅佔有土地的18.4%。地主除了出租土地、雇佣農工剝削農民之外,還通過放高利貸殘酷盤剝貧苦農民,大部分農民辛勤勞作卻缺衣少食,生活極度貧困。為使廣大沂蒙365体育擺脫受剝削、受壓迫的苦難,中國共產黨人以高度的使命感責任感,從1940年開始組織群眾廣泛開展減租減息運動,減輕地主對農民的剝削,改善雇農待遇。在很短的時間內,沂蒙根據地就有75%以上的村實行了“雙減”,365体育群眾的生活大大得到了改善。1946年,根據中央的指示精神,沂蒙根據地廣泛開展了土地改革,把沒收的地主土地分給無地的農民,實現了耕者有其田。土地改革讓沂蒙廣大勞苦大眾擁有了自己的土地,實現了翻身解放的夢想,得到了實實在在的經濟利益,從而從內心深處更加感激擁護黨和365体育軍隊,筑牢了沂蒙精神產生和發展的群眾根基。

發展教育事業。在沂蒙根據地抗日民主政權建立后,為了讓沂蒙365体育提高政治、文化水平,沂蒙根據地各級黨組織和抗日民主政府大力興辦教育事業。在根據地財力十分緊張的情況下,撥出專項經費普遍開辦抗日小學,讓窮人的孩子都能夠免費讀書。竭盡所能興辦中學、師范學校,為根據地建設培育大批人才。在發展正規教育的同時,各級黨組織在各村辦起夜校、冬學、民校、讀報組、識字班等,出現了“村村辦學,戶戶讀書”的生動景象。據1941年3月的《大眾日報》記載,當時僅魯中沂蒙區就有冬學600處、學員18462人,識字班225處、學員4500多人。教育事業的發展,提高了群眾的思想政治水平,特別是讓沂蒙廣大婦女的精神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自身素質有了很大的提高。翻身解放后的婦女迅速團結起來,成為黨組織、婦救會的得力助手,在擁軍支前、動員參軍、生產勞動中發揮了重大作用,涌現出了沂蒙紅嫂等先進群體。

開展衛生防疫。革命戰爭時期,由於長期處於戰爭和動亂狀態,沂蒙地區的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十分緩慢。抗日戰爭爆發后,在日本侵略者的摧殘下,沂蒙地區原本就落后的衛生事業更是遭遇到毀滅性的打擊,私立中醫堂鋪、西醫教會醫院、私人醫院及診所有的關閉,有的毀於戰火,沂蒙地區缺醫少藥的狀況更趨嚴重。加之沂蒙地區廣大農村傳染病不斷發生、蔓延,嚴重危害365体育群眾的身體健康。為保障365体育生命健康安全,沂蒙根據地積極開展衛生防疫工作。在經費極為困難的情況下,抗日民主政府撥出專項經費,歷盡艱難萬險從敵佔區購買疫苗、藥品,千方百計挽救群眾生命。據記載,僅1934年至1944年10年間,沂蒙地區的抗日民主政府為預防天花支付的種痘經費就達190多萬元(北海幣),在濱海區接受種痘的兒童共19萬人之多。

興修水利工程。沂蒙地區水系發達,沂、沭河分別發源於臨沂北部的魯山和沂山南麓,由於流域多為山丘地帶且歷史上多無堤防,常常山洪暴發、河道決溢,造成洪澇災害。特別是位於沂河與汶河交匯處的袁家口子一帶,歷史上曾多次因洪水暴漲,致使周邊村庄盡成澤國,萬余畝膏壤被淹沒,大量群眾流離失所。數百年間,當地士紳名流也曾幾經籌劃,修筑土堤,但缺乏根治措施,屢修屢決。1941年4月,抗日民主政府在財政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動用民工65000人,奮戰3個月,筑堤5039米,其中石堤308米,水患得以根除。同時,為解決沂、沭河的水患問題,自1947年始,山東省政府就開始制定沂、沭河治理方案,並於當年編制了導沭工程的初步治理方案。1949年4月,第一期導沭工程開工建設。導沭工程分10期完成,共出動民工84.24萬人次,累計完成土石方3277萬立方米,用工日3233萬個,佔地35953.7畝,實現了讓河水改道的壯舉,大幅度減輕了魯南、蘇北地區的洪澇災害威脅。

(責編:劉圓圓、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