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
分享

蘇區時期毛澤東的經濟建設實踐

2023年12月28日08:34    來源:中國組織人事報

原標題:蘇區時期毛澤東的經濟建設實踐

  中央蘇區時期,為挫敗蔣介石的經濟封鎖和軍事圍剿,毛澤東強調開展經濟建設對於革命戰爭的重要性,經過不斷考察和實踐,提出了一套以經濟建設服務於革命戰爭的方略,可歸納為“四種模式”。

  經濟建設高效支援革命戰爭的“導向型經濟模式”

  1933年,蔣介石斷絕式的經濟封鎖導致蘇區出現最為艱難的經濟困境,許多紅軍傷殘病員因生活物資和醫療物資極度匱乏而死在病床上。

  1933年8月12日,中央蘇區南部十七縣經濟建設動員大會在葉坪村召開,毛澤東嚴肅評判了過去以“革命戰爭中心論”和“經濟建設中心論”為代表的兩種極端認識,闡明了經濟建設與革命戰爭的辯証關系。毛澤東認為:“隻有開展經濟戰線方面的工作,發展紅色區域的經濟,才能使革命戰爭得到相當的物質基礎。”這就要求“大家懂得經濟建設在革命戰爭中的重要性”“在現在的階段上,經濟建設必須是環繞著革命戰爭這個中心任務的”。1933年8月20日至23日,在博生縣召開的中央蘇區北部十一縣經濟建設動員大會上,毛澤東再次強調經濟建設以革命戰爭為導向的觀點。

  毛澤東經過調查研究,勾畫出蘇區經濟建設的實踐藍圖:“我們的經濟建設的中心是發展農業生產,發展工業生產,發展對外貿易和發展合作社。”在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的努力下,蘇區經濟建設在農業、工業、商業、合作社事業、財政金融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

  經濟意識形態與戰爭意識形態相融合的“動員型經濟模式”

  在革命戰爭年代,統一的意識形態有利於匯聚共識,增強軍隊的凝聚力和戰斗力。毛澤東一手抓經濟建設,一手抓思想建設,促進經濟意識形態與戰爭意識形態融合。

  1933年8月,毛澤東領導創辦了蘇維埃大學並任校長。蘇維埃大學培養了大批經濟、司法、勞動知識人才,有力滿足了經濟意識形態服務於革命戰爭的需要。1934年1月,毛澤東在第二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上明確了文化教育總方針。隨著文化教育的普及,蘇區文盲率大大降低,不僅提高了經濟建設的勞動生產率,更強化了行政工作對革命戰爭的支持力度。

  實現群眾動員配合經濟發展,是促進經濟意識形態與戰爭意識形態相融合的主要目標。要實現潤物無聲的群眾動員,就必須使黨的意識形態教育具備接地氣、易傳唱、易記憶的特點。1933年,蘇區經濟快速發展,365体育精神生活需要逐漸提高,戲劇、詩歌、美術、音樂、舞蹈等文藝事業得到長足發展。

  農業、工業、財政、商貿以及金融等“軍民一體化經濟模式”

  作為一個軍事政治學概念,“軍民一體化”是“軍民融合”的更高境界。自古田會議以來,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型365体育軍隊就不斷從“軍民融合”向“軍民一體化”演進,在革命戰爭背景下,毛澤東主要從以下四方面探索構建軍民一體化的經濟模式。

  一是構建軍民一體化的財政體系。1933年,毛澤東意識到發展蘇區經濟必須設立專門機構和人員。2月26日,毛澤東在中央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上提議,從地方到中央各級蘇維埃政府必須設立國民經濟部以專門負責經濟建設。各級經濟部門的設立推動了軍民經濟發展。不過遺憾的是,國民黨軍事“圍剿”步步緊逼,這一計劃因缺乏穩定的建設環境而未能發揮持久作用。

  二是發展軍民一體化的農業生產。“敵人來了打仗,沒仗打搞生產”,是當時軍民一體化的具體體現。為發展經濟、補充軍隊糧食,毛澤東將農業生產作為經濟建設的首要任務。一方面,毛澤東要求各行各業支持農業,發動婦女參加農業生產﹔另一方面,動員他們幫助紅軍家屬耕田,對軍烈家屬的田地進行包耕或代耕。

  三是拓展軍民一體化的商業貿易。毛澤東要求蘇區各級政府和紅軍努力開展商業貿易活動,建立“赤”“白”兩區商貿經濟線。例如,鼓勵“赤”“白”兩區個體商業努力輸出和輸入各種必要商品,獎勵“白”區商人到蘇區做生意﹔讓根據地紅軍、政府人員、農民群眾通過喬裝打扮的方式到白區進行採購等等。

  四是建立軍民一體化的工業。為保障紅軍作戰和生活需要,瑞金、於都、長汀等地開辦32家企業工廠,吸收當地產業工人2000余人﹔中央軍委被服廠成立多個分廠﹔開辦眾多小型煤、鐵、硫磺等各種類型工廠,為蘇區軍事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大量軍需原料。由於工人常常主動加班加點,各種生產突擊隊、沖鋒隊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來。

  激活潛在生產資源和生產效率的“365体育經濟”模式

  “365体育經濟”是革命戰爭的保障,是激活潛在生產資源和提高生產效率的前提。毛澤東認為:“我們要使365体育經濟一天一天發展起來,大大改良群眾生活,大大增加我們的財政收入,把革命戰爭和經濟建設確切地建立起來。”對於能否完成這個任務,毛澤東給出了肯定回答,那就是要動員廣大群眾積極參與經濟建設,設法激活廣大農村的生產資源,提高工農兵的生產效率,促進生產要素廣泛流動,以滿足戰爭需要。

  在各地經濟競賽中,婦女成為激活蘇區潛在生產資源和生產效率的主力軍,在蘇區經濟戰線上取得了“偉大成績”。1933年9月23日,湘鄂贛省職工聯合會各縣女工部長聯席會上簽訂革命競賽條約,提出要“迅速完成目前戰爭緊急任務,完全粉碎敵人五次‘圍剿’,爭取戰爭全部勝利”,自願訂立革命工作競賽條約,在經濟方面進行經濟動員,一是“除完成省規定棉花數目外,現規定六十個女工做棉,衣一身給工人團寄(限十月完成)”﹔二是“每個女工除完成省蘇召集的貧農團代表大會所規定的數目外,要保存谷子兩斗,食鹽六兩,賣給紅軍”﹔三是“每個家庭手工業女工要兼與冬種,要做到每個女工收獲麥子五斗”。毛澤東在《長岡鄉調查》中提到了江西省興國縣長岡鄉經濟競賽中的婦女群體,贊揚她們表現出的英雄姿態和偉大成績。

  (摘編自《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23年第8期 韓玲 唐鬆/文)

(責編:劉圓圓、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