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
分享

弦歌不輟

——東北大學師生在北平

2023年09月21日08:21    來源:北京日報

365体育

图片

“五月的鮮花開遍了原野,鮮花掩蓋著志士的鮮血,為了挽救這垂危的民族,他們為頑強的抗戰不歇……”1935年12月,一首激昂悠遠的《五月的鮮花》在北平學生中傳唱開來,很快流傳到全國,成為家喻戶曉的抗日救亡歌曲。

為這首歌譜曲的人,是東北大學教師閻述詩。他目睹了“一二·九”運動中學生流血但決不退縮的場景,為之動容,一氣呵成,將詩人光未然的《五月的鮮花》譜成了一曲經典。

東北大學在北平的流亡與抗爭,要從“九一八”事變開始。1931年9月18日深夜,炮彈從沈陽的東大校園上空飛過。沈陽淪陷后,東大師生不得不離開新開河畔的美麗校園,成為抗日戰爭中第一所流亡大學。

北平是他們流亡的第一站。從沈陽到北平,倉促上路,學校的圖書、衣物、檔卷、設備都來不及運出。到了北平,學校既無設備又缺資金,校址也沒有著落,主持校務的秘書長寧恩承隻能將部分學生送出“借讀”,當時,北大、清華、南開、平大各校,都有東大學子借讀的身影。

1931年10月18日,東大終於借到東城南兵馬司前稅務監督署舊址勉強復課。此處校舍簡陋,80余間房舍收容了男女學生300余人,“宿舍中既無床鋪,學生以地為席,移磚為枕。飯廳則桌凳皆無,倚室而立食者,閱十余月。”各級學生各在宿舍上課,教員中坐講授,學生環立敬聽,“遇有筆記,則俯床書寫”。

后來,東大校部遷入西直門內的原陸軍大學校舍,以此為總校。南兵馬司前稅務監督署舊址成為第二分校,第一分校則位於廣安門大街原國貨陳列館。

校址分散三處,師生弦歌不輟。可華北之大,已容不下一張安靜的書桌了。日本侵佔東北后,又企圖繼續吞並華北,面對侵略者的步步緊逼,國民政府一再退讓,向日本妥協。1935年12月8日晚,北平學聯召開各校代表會議,決定次日到新華門向國民政府請願,要求政府堅決抗日,“反對華北自治運動”。

消息傳回東大,許多學生通宵未眠,做旗幟、寫標語、印傳單。在女生宿舍,“不少女生寫了遺言,留下家人的姓名、地址並貴重的東西,一起托付給一個因懷孕不能去游行的同學,做了犧牲的准備。”

按照學聯決定,東大學生應與進城后的清華、燕大學生會合,組成西路縱隊的主力。誰知,第二天清晨,西直門被軍警關閉,清華、燕大學生被阻隔在城外,無法及時到達。情況緊急,背負著國恨家仇的東大流亡學生高舉旗幟,走在了“一二·九”運動的最前列。從西直門到西四北大街,再到東交民巷,學生們冒著嚴寒,一直堅持到夜晚。有人被捕,有人受傷,但他們沒有放棄斗爭,幾天后又參加了16日的示威游行。

《五月的鮮花》就誕生在此時。當閻述詩將受傷的學生抬到協和醫院時,《五月的鮮花》已經在東大校園唱開了。

北平只是東大師生流亡和抗爭的起點,15年的流亡路上,不論是在西安、開封,還是在四川三台,東大人始終不忘抗戰救國。

他們沒想到的是,抗戰勝利后,萬裡流亡終歸故裡,回家的喜悅還沒持續多久,1948年6月,國民政府在東北戰場一敗涂地,因擔心東大被解放軍接收,竟強令師生再次遷往北平。國民政府宣稱“北平已有政府撥款,設有臨大臨中,聘有著名大學教授講課,學生可以公費讀書”,然而,當學生們一路漂泊至北平,卻發現國民政府的許諾遙遙無期。無家可歸的東大師生甚至隻能在露天樹林裡上課。

今年,早已浴火重生的東北大學在沈陽迎來了百年校慶。坐落於東大校園內的“一二·九”運動群雕,講述著東大在北平的抗爭歷程,也延續著百年東大的紅色傳統。

(文/楊麗娟)

(責編:代曉靈、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