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
分享

中央蘇區時期如何開展勞動競賽

鐘小芳

2023年09月08日08:17    來源:學習時報

原標題:中央蘇區時期如何開展勞動競賽

  為打破國民黨反動派的經濟封鎖,化解中央蘇區的經濟困境,中央蘇區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勞動競賽熱潮。這場聲勢浩大的勞動競賽不僅極大地激發了廣大蘇區群眾的勞動熱情,促進了蘇區生產力的發展,傳播了黨的思想和主張,粉碎了國民黨的“圍剿”,還為抗戰及新中國成立后勞動競賽的開展積累了經驗。

  建立完善的組織機構

  組織機構是各地開展勞動競賽的重要基礎和主要場所。黨指定專門機構負責勞動競賽,科學有序地指導競賽活動。

  蘇維埃政府在鄉蘇維埃與市蘇維埃兩級政權之下設立了文化委員會、教育委員會、衛生委員會、競賽委員會及各種臨時委員會等機構,主要負責籌備競賽的相關工作,確定競賽時間、競賽目標、競賽條例及負責監督競賽完成情況。1932年6月2日,《永新二區第四次工農兵代表大會決議案》指出,各鄉政府與列寧室的工作要實行革命競賽的方法,由競賽委員會規定競賽條例和時間,並評判優劣點,以給獎品。

  同時,黨和蘇維埃政府派出巡視團或巡視員指導和檢查競賽的開展情況。1933年2月1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土地365体育委員部第2號訓令《春耕計劃》中規定:“縣、區巡視員要到鄉村去參加群眾大會,幫助他們規定計劃,組織競賽分配工作,親身督促他們執行,不要如馬上看花一樣,開開會做做報告就回來。”1933年2月10日,勝利縣組織巡視團分別從橋頭、古龍崗出發,深入各鄉村以革命競賽動員群眾加入雇農工會工作。各領域構建了自上而下的勞動競賽機構,保障競賽能夠持之以恆的開展。

  構建有效的宣傳方式

  在黨的領導下,中央蘇區的勞動競賽構建了以文字宣傳、語言宣傳及文藝宣傳為一體的宣傳方式,全方位營造濃厚的競賽氛圍。

  文字宣傳是勞動競賽最常用的宣傳方式,具有影響力強、准確性高、輻射面廣的特點,具體內容包括發放傳單、撰寫標語及興辦報刊等。隨著根據地的發展和穩固,中央蘇區涌現出大量的報刊雜志,如《紅色中華》《斗爭》《青年實話》《紅星報》等。它們爭相報道了蘇區的擴紅運動、推銷公債、春耕運動、查田運動、節省運動、慰勞紅軍、識字運動、讀報運動及衛生運動等競賽,將你追我趕的競賽氛圍渲染得愈加濃厚。

  語言宣傳相比其他宣傳方式,更具感染力、號召力,直觀易懂,更易引起群眾共鳴,激發群眾參加競賽的熱情。1934年3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湘贛軍區政治部喊出“努力春耕為增加二成生產而斗爭 實行春耕競賽消滅荒田!”的口號,內容簡潔、主旨鮮明、振奮人心。

  文藝宣傳主要包括歌曲、美術及戲劇等呈現方式,因富於娛樂性和感染性,是勞動競賽最具宣傳效果的載體。如描述了蘇區群眾以競賽的形式進行興修水利、掀起了興修水利熱潮的《競賽歌》:“今年不比舊前年,殘酷戰爭在眼前,保障秋收加兩成,開展競賽莫遲延。增加生產各爭先,建設水利好明年,男女老少齊上陣,優勝題名紅報邊。工農力量大如天,壞壩崩坡筑得堅,蓄水池塘也整齊,無雨水足不靠天。”

  制定有效的管理制度

  面對國民黨的“圍剿”,黨和蘇維埃政府制定了行之有效的制度,指導勞動競賽科學合理開展。

  黨和蘇維埃政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關於勞動競賽的制度,為根據地競賽活動“保駕護航”。一方面,以制度化的方式明確規定競賽是蘇維埃的工作方式之一。1931年11月,《地方蘇維埃政府的暫行組織條例》中明確將“組織革命競賽,並進行定期的競賽成績檢閱”作為各級蘇維埃的7種工作方式之一。1934年1月,第二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關於蘇維埃經濟建設的決議中提出:“必須更進一步來發揚與提高蘇區工農群眾的勞動熱忱。鄉村中由農民自己所組織的生產突擊隊、沖鋒勞動隊以及國家企業中的革命競賽等,應該廣泛地散布出去,以提高生產。”此后,競賽得到了廣泛開展,滲透到中央蘇區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及衛生等各個領域,開展競賽已成為蘇區社會的一種常態化現象。另一方面,黨和蘇維埃政府也對勞動競賽的開展作出了一系列更加詳細的制度安排。1933年3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內務365体育委員部頒布的《衛生運動綱要》提出,要舉行衛生競賽,訂立口頭的或文字的競賽條約,家與家競賽,小組與小組競賽,村與村競賽,鄉與鄉競賽,區與區競賽,以至發展到縣與縣競賽,機關與機關、部隊與部隊亦可競賽。綱要還詳細規定了競賽的領導機構、競賽條約及競賽對象等,促使各地衛生競賽有序開展。時任全總蘇區中央執行局委員長劉少奇先后撰寫《論國家工廠的管理》《用新的態度對待新的勞動》等文章,指導工會大規模地開展生產競賽。黨和蘇維埃政府制定的嚴密有力的規章制度,促使競賽活動制度化、科學化、常態化。

  表彰先進的勞動群眾

  獎勵政策有利於調動群眾參與勞動競賽的積極性。這一時期的勞動競賽獎勵既有物質獎勵,也有精神獎勵,但主要是精神獎勵。

  獎勵優勝者是調動群眾參與勞動競賽的有效方法。競賽初期,中央蘇區主要採取精神獎勵,發給優勝者獎旗、獎狀及獎章等物品。1931年11月,《地方蘇維埃政府的暫行組織條例》規定:“由上級蘇維埃政府派代表去檢閱和評判競賽的結果,並給競賽勝利者以某種獎勵。”隨著競賽的發展,有些地方開始獎勵實物,極大地調動了群眾參加競賽的積極性。1933年底,上杭、新泉、武平、代英四縣區開展“冬耕積肥、植樹種棉和興修水利”的競賽,競賽完成后,“由省土地部再召集會議檢閱,一等獎耕牛,二等獎農具,三等獎種子,如特別優勝另獎”。

  同時,黨和蘇維埃政府也善用黨報宣傳勞動模范。《紅色中華》專門開辟“紅板”和“紅匾”專欄,刊登模范的先進事跡,表彰勞動模范。1933年1月7日,《紅色中華》在“紅板”專欄刊登了從白軍蔣鼎文師俘虜來的蔡汶醫生主動請求減少津貼,由60元減為25元,及傅連暲院長主動退還20多元公債,自願捐助一批私人歷年積購的藥品等先進事跡。另外,黨和蘇維埃政府也重視表彰模范集體。受到表彰的瑞金武陽區、興國長崗鄉及上坑才溪鄉等是典型的模范鄉、模范區,是優秀的模范集體。1933年5月,中央政府召開“春耕模范”贈旗大會,武陽區和石水鄉的代表從毛澤東手中接過了表彰旗幟。

(責編:萬鵬、代曉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