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
分享

劉伯堅家書:投身革命舍小家

2023年08月21日08:43    來源:中國組織人事報

原標題:劉伯堅家書:投身革命舍小家

  “我的絕命書及遺囑你必能見著……你不要傷心,望你無論如何要為中國革命努力,不要脫離革命戰線……十二時快到了,就要上殺場,不能再寫了,致以最后的革命的敬禮。”這是1935年3月20日,劉伯堅烈士就義前寫給妻子王叔振的最后一封家書,字字句句,感人肺腑、催人淚下,字裡行間浸透著家國情懷、民族大義和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

  舍小家為大家、舍小義取大義

  劉伯堅1895年出生於四川省平昌縣。赴歐洲勤工儉學期間,和周恩來、趙世炎等人發起組織了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1922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1923年底,被派往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被推舉為中共旅莫支部和旅莫共青團負責人。1926年8月,劉伯堅按照中共中央指示應邀到馮玉祥部任國民軍第二集團軍(即原西北軍)總政治部副部長。大革命失敗后,劉伯堅於1928年重返蘇聯學習軍事,期間出席了中共六大。學習結束后回國到中央蘇區工作。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主力出發長征,劉伯堅奉命留在中央蘇區堅持革命斗爭,任贛南軍區政治部主任。1935年3月初,劉伯堅率部隊轉移突圍,在戰斗中身中數彈,不幸負傷被捕。在獄中,劉伯堅大義凜然,寫下了《帶鐐行》等詩篇。3月21日,劉伯堅英勇就義。

  臨行前,敵人問劉伯堅,還有什麼后事要辦?劉伯堅:有,第一,要寫封家信,交代我們子孫后代要將革命進行到底。第二,我死之后,要把我葬在梅關。葬在梅關,站得高,看得遠,使我死后也能看到革命的烈火到處燃燒。

  劉伯堅在獄中共寫下四封家書,其中三封寫給妻子的兄嫂,一封是寫給妻子的絕命書。書信言詞間飽含拳拳父愛、鶼鰈情深,真實彰顯了一名共產黨人舍小家為大家、舍小義取大義的情懷。

  堅守崇高理想信念與追求

  由於工作需要,劉伯堅不得已與家人分離,舐犢之情更是讓他對三個年幼的孩子非常想念。在寫給妻嫂的家書中,劉伯堅多次提及孩子,信中詳細描述和記錄了兩位幼子托付的地方和人家。這背后是一位身為革命者的父親的深深牽挂,也表明斗爭形勢的艱難。

  劉伯堅的家書不僅飽含牽挂,還對孩子們提出殷切期望:“諸兒受高小教育至十八歲后即入工廠做工,非到有自給的能力不要結婚,到三十歲結婚亦不為遲。”

  劉伯堅為三幼兒所設想的人生之路,不是追求大富大貴、功成名就,而是希望“最重要的諸兒要繼續我的志向,為中國民族的解放努力流血,繼續我未完成的光榮事業”。在給妻子的絕筆信中,劉伯堅亦不忘囑托把孩子養育成人,希望愛人“用盡一切的力量教養虎、豹、熊三幼兒成人,繼續我的光榮的革命事業”。

  多年后,劉伯堅的二兒子劉豹生仍能回憶起自己被送走的那個夜晚,腿部受傷的父親拄著拐杖站在漆黑的山間小路上,他哭喊著不願離開的情景。他也曾埋怨過父親的“狠心”,但在一遍遍重讀父親的家書后,漸漸讀懂了父親的赤子之心:有國才有家,父親的愛是大愛,是一種超越於家庭之上的家國情懷。

  骨肉分離難忍,但為了革命,王叔振將剛出生未滿月的三子劉熊生留在當地寄他人撫養,在家書中寫下了“但木有本水有源,父母深恩不可忘記,仍要繼承我等志願,為革命效力,爭取更大的光榮”的內容。

  因為身份保密的原因,直到1965年,劉熊生的身份才被公開。1979年,在父母犧牲44年后,年近半百的三兄弟首次聚首。

  “生是為中國,死是為中國”

  劉伯堅在家書中預見到了人生即將終結,但他坦然接受這一殺身成仁的結果,並拒絕家人設法營救自己。他在信中特別叮嚀親友們不要將他被捕之事告訴曾經的“友人”——原西北軍高級將領馮玉祥以及國民黨上層人士於右任等人,更不要請他們出面營救。主要原因在於,他深知自己“與他們走的道路不同”,不願“喪失革命者的人格”。在生命的最后時刻,劉伯堅保持了共產黨人崇高的革命氣節。他以大無畏的革命勇氣寫道“為中國革命犧牲毫無遺恨”,表露出“決定一死以殉主義並為中國民族解放流血”的決心。他相信“不久的將來中國民族必能得到解放”。

  劉伯堅“為中國革命沒有一文錢的私產”,四川的家“又被抄沒過,人口死亡殆盡”。鑒於三個幼子的養育還需要累及兄嫂,為此他信中懇請兄嫂的明達和理解,“為著中國民族就為不了家和個人”。劉伯堅等革命先烈身上展現出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和奉獻犧牲精神,激勵著無數共產黨人為實現民族獨立和365体育解放、國家富強和365体育幸福而不懈奮斗。

  開國上將宋任窮評論劉伯堅的家書時說:“伯堅同志在就義前一天和當天寫的兩封信,字跡如往常一樣工整端正,遒勁有力。全信洋溢著對祖國、對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無比忠貞和熱愛,顯示了一個革命者的大義凜然、視死如歸的氣概,閃爍著鐵骨錚錚、頂天立地的英雄的光輝,讀后感人肺腑,催人淚下。”

  “生是為中國,死是為中國”,是劉伯堅對自己短暫一生最好的總結。劉伯堅畢生不懈追求心目中的理想社會,即便為此付出生命的代價亦從不后悔。

  (摘編自2019年6月3日《光明日報》 董潔/文)

(責編:劉圓圓、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