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強國復興有我”專題報道
分享

軍事科學院釋放政策制度改革紅利打造強軍人才方陣

軍事科研創新人才脫穎而出

2022年07月14日08:49    來源:解放軍報

本報訊 李力、記者邵龍飛報道:“有了強有力的政策支持,我們團隊推動光量子計算芯片技術規模化、實用化發展的信心更足了。”仲夏,軍事科學院出台加強新時代人才隊伍建設的7大類具體措施、50余條實施細則等消息傳出,令研究員強曉剛領銜的科研團隊成員歡欣鼓舞。

強曉剛科研團隊組建僅5年,成員平均年齡隻有32歲,卻在前沿技術領域取得多項標志性成果。該團隊與其他機構合作開發的光量子計算芯片,被國際科學界認為是推動光量子計算機大規模實用化的重要一步。這都得益於該院釋放政策紅利,打造科研創新人才方陣。

“軍事政策制度改革‘第三大戰役’逐步推進,為我們搞好軍事科研人才隊伍建設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該院黨委一班人認為,面對科研競爭激烈、人才需求緊迫等現實矛盾,必須用好、用足國家和軍隊的好政策,激發科研人員創新動力,培養出高素質軍事科研人才,切實把人才這個“最大家業”經營好。

加速集聚優秀科研人才資源,發揮高端人才引領作用至關重要。該院依據軍隊相關政策制度,採取“名家+團隊”的辦法,通過設立院士工作站,實行領銜院士負責制,打造高端科研團隊﹔研究出台首席專家遴選辦法,有序開展新一批首席專家評選聘任工作,激發科研人才工作熱情﹔出台創新團隊扶持細則,鼓勵支持自主創新、協同創新。以合同聘用形式引進的高端人才、研究員王以政,入職后牽頭負責某重要科研項目,取得重大成果,去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年輕人最有創新精神,讓人才在最佳創新年齡充分發揮聰明才智,對軍事科研工作尤為重要!”為幫助青年科研人員脫穎而出,該院創新推出人才管理辦法,開辟青年科技工作者成長成才“綠色通道”。近年來,該院撥出專項經費,支持160多名青年科研人員自選課題攻關,先后有15名科研骨干破格評定高級職稱,70名青年才俊走上研究所領導崗位。這些做法有效激發了青年科研人員干事創業熱情。該院一個平均年齡僅33歲的青年科研團隊,致力於自主軟件研發,成立3年就獲得50余項專利授權。

文職人員是科研創新隊伍的新生力量,也是強軍興軍不可或缺的新銳力量。新的文職人員條例施行后,該院結合實際研究制訂文職人員相關管理規定,積極搭建聚賢引智平台,成功引進多名高端人才擔綱文職人才方陣領軍人物。目前,該院已初步形成以中國科學院院士梅宏等2名院士領銜、40多名高級職稱專家為骨干、800余名“雙一流”高校博士生為支撐的文職人才方陣。

政策賦能,助力軍事科研創新人才脫穎而出。該院政治工作部領導介紹,調整組建5年來,該院由28名兩院院士領銜的萬余名科研人員,聚焦軍事理論和軍事科技重點領域潛心攻關,在戰爭理論研究、法規條令和軍史編修、高端智庫建設等方向同步發力,多項軍事關鍵技術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推出近200項備戰打仗急需的國家和軍隊級成果。

借改革東風打造人才高地

張科進

習主席強調,要積極創新人才培養、引進、保留、使用的體制機制和政策制度,以更加開放的視野引進和集聚人才,努力培養造就宏大的高素質創新型軍事人才隊伍。這一重要指示,指明了軍隊人才隊伍建設的方向。

“梧高鳳必至,花香蝶自來。”好的政策制度,是培育和造就人才的沃土。當前,隨著軍事政策制度改革“第三大戰役”逐步推進,一批更加科學、更加先進、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制定出台,為實施新時代人才強軍戰略提供有力支撐。

有了好政策,還需要創造性貫徹落實。如果不能深刻領悟和吃透人才政策的精髓,只是一般性、機械性、選擇性落實,把一些好政策束之高閣,就難以有效破除體制機制障礙,難以發揮軍事政策制度改革的最大效益。

政策制度關系人才隊伍長遠建設,必須主動用好、用足國家和軍隊的好政策,以政策改革帶動體制機制突破,激發和釋放人才創新創造活力。隻有這樣,才能不斷推進人才隊伍建設取得實效。在這方面,軍事科學院借助政策改革東風打造人才高地的做法,值得借鑒。

(責編:王子鋒、王珂園)
相關專題
· 專題報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