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体育

图片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頻道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領袖人物紀念館

歷史選擇了鄧小平(64)

2018年07月18日08:21    來源:廣安日報    手機看新聞

【字號 】【留言】【論壇】【打印】【關閉

 

  十幾年后人們才知道,1979年鄧小平就說過: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按照鄧小平的設計,中國的經濟改革是自下而上由農村到城市逐步推進的。改革給中國大地帶來了生機,給中華民族帶來了希望,同時也帶來了一些矛盾和困惑。改革越深入,越向我們提出更多的問題和更高的要求,改革究竟要走向何方?改革究竟應選擇什麼樣的目標模式?

  改革之際,鄧小平就給了人們一個基本的方法: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我們的改革是前無古人的事業,是一場偉大的試驗。在改革之初,我們對改革的目標並不是十分清楚的。改革是一個實踐的過程,一個探求的過程,一個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沒有現成的經驗,而且荊棘叢生,充滿了“雷區”“禁區”。但是,不改革沒有出路,我們隻能“大膽地試”“大膽地闖”“走一步,看一步”“摸著石頭過河”,去尋找新的目標模式。

  改革從哪裡來?向何處去?我們回避不了計劃與市場的問題,傳統的觀念統治了我們幾十年,改革每遇到這個問題,就令人們望而卻步,步履維艱。

  不破,不立﹔不告別過去,就不能走向未來。改革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也解放了人們的思想。當改革的實踐把中國進一步推向商品經濟的大潮時,我們開始醒悟,走出傳統觀念所造成的思想誤區,才能擁有一片蔚藍的天空。

  在經過十多年的艱辛探索之后,我們終於認清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是我們改革的目標模式。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之后,這一目標模式被寫進了黨的十四大報告,隨之又被載入《黨章》和《憲法》,從而成為全黨的共識和全國各族365体育的共同意志。

  這一目標模式的選擇來之不易。

  19世紀末,馬克思曾設想,社會主義社會將有計劃地組織全社會的生產和經濟活動。1906年,列寧就明確提出了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是兩種對立的社會基本制度。十月革命后,俄共(布)曾一度試圖利用戰時共產主義這種特殊歷史時期准備“直接過渡”,“消滅貨幣”。列寧之后,在斯大林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指導下,形成了高度集中的、以行政手段為主的經濟管理體制,其特征是排斥商品流通,否認價值規律在生產領域的調節作用,拒絕利用市場機制,單純依靠行政手段,通過實物分配方法來管理經濟。

  長期以來,在人們的頭腦中形成的一個傳統觀念就是:市場經濟是資本主義特有的東西,計劃經濟才是社會主義經濟的基本特征,搞社會主義隻能實行指令性的高度集權管理的計劃經濟。

  新中國成立后,我們接受了蘇聯的經濟理論,照搬了蘇聯的經濟模式。第一個五年計劃后期,對個體經濟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急促完成之后,計劃經濟開始支配著中國的整個經濟生活。

  不可否認,作為一種戰時共產主義保障體制,傳統的計劃經濟在一定時期內,對於保証國家利用強制力量集中資源從事大型項目建設,超前達到部分工業化目標,無疑是有積極意義的,也曾取得過令人矚目的經濟增長實績。但是,隨著社會經濟關系的日趨復雜,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的局限性和弊端也日益暴露出來。主要表現在:以國有制為追求目標,搞“一大二公”,排斥或限制非國有經濟的發展,遏制競爭,使經濟難以搞活﹔以平均主義為分配方針,抵制了生產者和經營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國家對經濟活動實行行政的、指令的、直接的管理,政企不分,投入高,產出低等。這些,嚴重妨礙了生產力的發展。對此,我們黨曾有所認識。陳雲在二十世紀50年代就提出要注意市場調節問題。毛澤東在“八大”前后也曾考慮過隻要社會有需要,可以消滅了資本主義,又搞些“資本主義”,並對“權力過分集中”提出過批評。但是,由於不能突破傳統的教條和模式,在“左”的指導思想不斷干擾下,我們始終走的是一條高度集中的行政指令的計劃經濟的道路,本來應該生機盎然的社會主義經濟在很大程度上逐漸失去了活力。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著改革事業的發展,我國實際已經逐步地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與此同時,在鄧小平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號召下,也勇敢地探索了新的社會主義經濟理論。鄧小平對創立這個理論,作出了重大貢獻。

  改革之初,我們黨就開始意識到完全實行計劃經濟的不足。1978年7月至9月間,在國務院務虛會上,許多經濟學家就批評了要求消滅商品貨幣關系的“左”的觀點,提出應更多地發揮價值規律的作用。孫冶方提出:“千規律、萬規律,價值規律第一條。”薛暮橋提出應當為長途販運平反,要利用市場搞活流通,等等。在這次會議上,李先念明確說過“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相結合”的新提法。1979年2月,李先念在一次會議上又說,他同陳雲談過計劃與市場的問題,陳雲同意在計劃經濟的前提下,搞點市場經濟作補充,“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結合,以計劃經濟為主。市場經濟是補充,不是小補充,而是大補充”。1979年3月,陳雲指出:幾十年來,無論蘇聯還是中國,計劃工作制度中出現的主要缺點是隻有“有計劃按比例”這一條,沒有在社會主義制度下還必須有市場調節這一條。隨后,我們黨開始形成了“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認識,並為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歷史決議和十二大所確認。相對於排斥市場調節的完全的計劃經濟觀念而言,確認市場調節的作用,無疑是一大進步。但是,對於社會主義能不能搞市場經濟這樣的本質性問題,十幾年后人們才知道,早在1979年鄧小平就曾做了回答。

  1997年,《百年潮》雜志刊印了鄧小平1978年12月初為他在中央工作會議上講話親擬的手寫提綱。這份珍貴的手稿中有這樣一條:“自主權與國家計劃的矛盾,從價值法則、供求關系來調節。”顯然,此時的鄧小平已經有了市場經濟思想的醞釀。(高屹)

  (未完待續)

(責編:趙亮、李璐穎)